裕振公派疑釋

 

在臺灣的曾氏宗親,先祖為曾氏54派廣淵公、55派褓甫公記載為裕振公派下的迷思;以我製作曾大舉公數位族譜的經歷,解釋如下

自明末、清初以來渡台祖們來台墾荒,直到公元1960年前後才有具體製作族譜的記載,以當時兩岸對立,缺乏各種資訊來源,因此渡台後世系是正確的;但是祖居地資訊甚為貧乏,只靠先祖口述流傳,亦有我叔公曾氏72派「西山十六世祖:曾建安」當時台灣為日據時代,曾建安叔公為「日本通譯」,於公元1948坐直昇機到廣東陸豐西山祖居地朝祖尋根(接待人之一為西南鎮曾昭奀先生,時9),當時所帶回資料十分寶貴,因此得以讓我製作世系表時助益;公元1962年製作族譜時,幾乎均為台中市『創譯出版社』招集,長輩們花下極大的代價所完成的,當時盛傳曾氏渡台祖十有八九是裕振公派下,因此翻閱【內政部登記內版台業字第七五二號,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初版“曾氏族譜】居然沒有曾氏34略公的裔孫世系記載,可見我叔公曾建安先生所帶回資訊為『西山族譜』的內容,並未完全給『創譯出版社』的主編人游有財,爾後『創譯出版社』營業上,發行許多「曾氏族譜」,影響力可想而知了(公元1966年正值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祖堂、家譜、族譜被毀損,故引導資訊來源,造成混亂資訊)。也是我們這一代應尋根的使命。
曾氏74派西山18世發慧 2011.02.26 

資訊起源點應是受游有財所著『曾氏族譜』的影響,游有財先生非我族人,公元1960年在台灣台中創譯出版社主編『曾氏族譜』,經我年餘查證,至少有多處世系接續錯誤,且台灣台中創譯出版社主編的『曾氏族譜』陸續多次出版營業,時值中國大陸1966年文革期間,族譜、祖堂被毀,近40年來所製作的族譜參考源,參差不齊,造成似是而非,許多的說不清楚;但透過宗親網論談,大量資訊來源綜合後,族史的軌跡將越來越明顯了! 當然也是我輩的努力責任了。

【師、卓、守、富、賢】的記載接續也確定是錯誤的! 不要再混淆了! 那是有財先生所著『曾氏族譜』第二大錯誤。最大錯誤是將西山樂豐公直系世系曾氏第34派略公改為曾氏第34派舊公所傳世系,祇因沒有曾氏第34派略公直系世系?為了業務推廣?所以我輩必須謹慎查證。
曾氏西山十八世發慧 2011.03.05

宗親曾繁星先生請問:
發慧叔公,你是永安村還是泰各村呢?

廣淵公的第三子強甫公(應是第四子褓甫公)的長子曾子崙,配許氏,生子有:繩、義、統、緘,次子祖義于明朝嘉靖年間(應是明朝正統年間),自長樂縣(五華)洛陽圍徙居陸豐縣西山,爲陸豐縣西山開基祖。配陳氏,子一:木良(艮)。木(艮)配陳氏,生子五:遠、江、滇、混、清。第四子廷混生伯昌,伯昌生少山,少山生務莊,務莊生繼信,繼信生相玉,相玉生朝甯。六十五派曾朝甯生俊、俊成(未婚無後)。六十六派曾人俊發于乾隆初年,遷居台灣桃園永安村。配(徐)氏,生子四:順寶、順興、順玉、順貴。他們就是桃園永安村的四個房祖木良(艮)第五子廷清,配宋氏,子二:绶、纓。長子伯绶生少崖,少崖生念莊,念莊生宏程,宏程生孔漠(謨),孔漠(謨)生子二(四):朝永、朝會、朝居、朝(朝永生純安,純安生大舉) 。他們就是台灣新竹縣竹北鄉泰各村的祖先。

繁星宗親:您好!

“台灣新竹縣竹北鄉泰各村”其實是記載上的錯誤,曾氏遷臺的史記曾大舉公所到之處為“新竹州桃園廳竹北二堡大溪湣”是清朝初期臺灣區域劃分名稱,地理所在位置就是桃園縣新屋鄉下埔村,因為名稱有新竹州及竹北二堡,大家都以為是“台灣新竹縣竹北鄉泰各村”資料確定無誤;另說明西山十世祖俊發公為1730年渡臺,乾隆初年遷移永安村,俊發公和大舉公祖堂所在地路程4KM;尚有西山十一世祖曾濬玉公資料未詳查。  西山18世發慧回復文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