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臺祖分布

 

 

 

(取自“姓氏探源-臺灣百大姓源流”第204~206頁,編者:林永安、許明鎮 )
 
渡臺祖及分布
清代,曾氏族人渡海來臺祖,以龍山派下居多,茲依籍別分述如下:

來自福建漳州府者:
(一)海澄縣:(明)崇禎十五年曾振暘卒葬今臺南市大南門外。
(二)南靖縣:清康熙、雍正之間,曾維贊維烈兄弟入墾今南投鎮。乾隆十三年起曾志康志元志典志齊兄弟等合計有四十九人入墾南投鎮。嘉慶年間曾篤實入墾今南投中寮。道光年間,曾忠信入墾今臺北雙溪。
(三)和平縣:(清)乾隆初業,曾填曾和成入墾今南投竹山;二十年,曾玉入墾今臺北永和;乾隆末葉,曾灶保入墾今雲林斗六;曾子露入墾今雲林林內;曾秉正入墾今南投草屯;曾必慶入墾今臺中霧峰。嘉慶年間,曾長隆入墾今南投鹿谷。道光年間,曾宗山入墾今斗六,曾位入墾今竹山;曾現德入墾今霧峰。
(四)漳浦縣:嘉慶年間,曾道士入墾今雲林西螺。

來自福建泉州府者:
(一)同安縣:康、雍之間,曾肇珠肇玉肇珍入墾今新竹竹北。嘉慶年間,曾從入墾今臺南西港。道光年間,曾來天入墾今高雄旗山;曾印入墾今嘉義朴子;曾晚入墾今臺中大甲。
(二)晉江縣:乾隆初葉,曾源紫入墾今雲林北港。嘉慶年間,曾博入墾今彰化伸港。
(三)南安縣:乾隆中葉,曾望入墾今彰化花壇;曾瑞峰入墾今臺北三峽。
(四)安溪縣:乾隆末葉,曾慎修入墾今彰化竹塘。嘉慶年間,曾奎長入墾今臺北板橋。
(五)不詳縣別者:乾隆年間,曾日襄徙居今彰化鹿港。

來自福建汀州府者:
    永定縣:乾隆初葉,曾和泗入墾今中寮。乾隆末葉,曾富廷曾日育入墾今臺中大里。嘉慶年間,曾瑞衍入墾今霧峰;曾子海入墾今臺中豐原。道光年間,曾赤牛入墾今臺中豐原。

來自廣東潮州府者:
(一)饒平縣:雍正年間,曾元拱入墾今嘉義溪口。乾隆末葉,曾娘興入墾今彰化埔心。道光初年,曾瑞松入墾今桃園大園。
(二)澄海縣:乾隆初葉,曾汝朝入墾今臺北市景美區。

來自廣東惠州府者:
(一)陸豐縣:雍正年間,曾國鵠入墾今新竹新豐;曾大舉入墾今桃園新屋。乾隆年間,曾仁芳入墾今桃園龍潭;曾濬玉入墾今桃園新屋。
(二)海豐縣:乾隆年間,曾昌茂入墾今桃園新屋,築「三七圳」。

來自廣東嘉應州者:
    蕉嶺縣:乾隆初期,曾永科入墾今桃園平鎮。乾隆末期,曾任洪入墾今高雄美濃;曾剛成入墾今平鎮。嘉慶年間,曾輝仁入墾今美濃;曾昭文入墾今平鎮。
屏東市有「宗聖公祠」、南投鎮有曾氏公祠各一座。
 
分布較多縣市

    臺灣曾姓分布較多之縣市依序為:臺北市、新竹縣、屏東縣、臺北縣、高雄縣、新竹市。分布較多之鄉鎮市區依序為:新竹竹北、板橋市、臺北市松山區、屏東內埔。

曾氏記傳 

曾昌茂
曾昌茂公磧爐等。相傳於清嘉慶年間,福建廣東渡海來台移民中曾昌茂,背負三官大帝磧爐來台,供奉於自宅內。該時楊梅新屋一帶荒蕪之地,既已闢為農田多屬看天田,無圳引水灌溉。曾昌茂憑著急功好義服務鄉里的熱誠,隨著洪水流向漬處,逐年開拓成南圳,引水灌溉,俾益農田甚巨。因他終身未娶,又無子嗣供奉三官大帝磧爐,村民為感謝曾昌茂生前大恩大德,於是將三官大帝及曾昌茂公磧爐,奉敬家中。歷經多年,喚醒村民追思,設立豐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