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宗族      「天下一曾無二曾」
 

一、曾姓源流

曾(Zēng)姓源出有二:
 

曾姓歷史來源,據中國記載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篇

    及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記載:

    曾氏是軒轅黃帝後代黃帝為人類共同始祖,黃帝的第25

    個兒子昌意曾姓之祖,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生禹。

    堯命禹父親鯀治理水患,而鯀圍堵法治水九年無效。舜繼承

    堯位後仍然命鯀治水,結果勞民又傷財而沒有消除水患,於

    是便殺鯀於羽山,舜並命鯀子禹繼續治水。禹受命後,為了

    治理水患從二十歲開始,歷時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採

    疏導的方法,終於消除水患。因獲得重大的歷史功績,舜讓

    禹繼位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世尊稱為大禹。禹繼承舜位後

    便制定刑法嚴格懲罰違令者,因而勢力日益強大。時過多年

    後他因年老力衰,按當時禪讓制應讓東夷部落聯盟首領皋陶

    的兒子伯益做繼位人,因皋陶父子幫助禹治水。但禹死後

    多部落聯盟的首領卻反對伯益而歸順禹的兒子啟。啟聯合

    部落首領的勢力,殺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

    夏朝,建都於陽城(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啟生仲康,

    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子曲烈為甑子爵,在

   (今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向城鎮)建立鄫為鄫國之始,後

    來便以封地為姓,曲烈從此姓。少康的這房子孫所建的

    鄫國歷經夏、商、週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

    秋時代,即西曆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懷著亡國之痛

    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官。所以後代便用

    原國名鄫為姓,後來去掉邑字旁,意思指離開故城,改稱曾

    姓,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後人為尊敬曲烈世子曾氏第一

    始祖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8傳至曾參。

本文取證符合曾氏忠恕堂大舉公祖堂(公廳)之右面牆對聯。

黃帝之前人無姓氏,黃帝始定十二姓(姬、酋、祈、巳、滕、箴、任、荀、僖、佶、儇、依),今之諸姓氏俱由此十二母姓演變而來,由是或以地、以國、以官、以王父字皆以為姓,又有賜姓改姓者。黃帝十傳至夏少康封次子曲烈于鄫,以封地為姓,鄫氏以曲烈為鄫姓始祖,傳至春秋魯襄公六年,莒滅鄫,五四世太子巫,棄鄫奔魯,去邑為曾姓第一始祖。

 

據有關資料所載,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數民族中土家、彞、     苗、黎族均有此姓。

 
二、曾姓人口
 
曾姓在大陸人口眾多,集中分佈在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四
 
省居多,這四省曾姓人口約佔大陸漢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曾姓是當今大陸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依大陸2010年官方統計
 
,目前排行第三十二位)、台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
 
佔中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約630萬人)。
 
氏自古以來就是名門大姓,無數傑出祖先,一點一滴地累積一
 
連串光榮歷史,具有崇高的地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人都衷心
 
敬仰的曾子。
 
 
三、歷史名人
 
曾 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人。曾參之父,
 
       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曾 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孔
 
       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
 
       儒家稱為“宗聖”。
 
曾 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1019-1083),南豐(今屬江西省
 
       )人,世稱南豐先生。嘉祐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
 
       ,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
 
       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世人尊為“唐宋八大家
 
       ”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滿,
 
       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
 
       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
 
       所作。
 
曾國藩: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原名子城(1811-1872),字
 
       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
 
       、兩江總督等職,後病死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四、宗聖曾子祖訓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省誠身,道傳一貫。
 
 
五、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的
 
         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
 
         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
 
         3.老師所教的有沒有復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於鄫(在山東省
 
        蒼山縣西北)建立鄫國,歷夏、商、周三代,公元前
 
        567年被莒國滅掉,太子巫逃往魯國,後稱之武城,即
 
        今濟寧之嘉祥縣境。“鄫”去邑(阝)為曾,稱為曾氏
 
        。曾巫的曾孫曾點,字子皙,是孔子賢弟子;曾點兒子
 
        曾參傳孔子之學,被後世儒家奉為 “宗聖”。武城為
 
        曾姓遠祖發祥地,名本源此。
 
忠恕堂:曾點公(宗聖曾參之父)居山東濟寧嘉祥縣,初居之室名
 
        三省堂,後奔魯,魯國封公,又號魯國堂;父為忠,子
 
        為孝,魯王呼為忠恕堂,“忠恕堂”因此得名,曾點公
 
        因此被後世族裔尊為“曾氏忠恕堂始源”。
 
取證符合曾氏忠恕堂大舉公祖堂大理石刻“大舉公來臺略史
 
 
追遠堂:取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曾參“慎終
 
        追遠”之意。
 
 
曾氏宗族主要堂號:
 
   “忠恕堂”“三省堂”“宗聖堂”“追遠堂”
 
   “魯國堂”“武城堂”“廬陵堂“魯陽堂”
 
   “敦本堂”“守約堂”“養志堂”“若文堂”‧‧‧ 等
 
 
魯國堂:因曾姓始祖曾巫在魯國供職,而且是曾姓得姓之地。
 
 武城堂:為宗聖曾子出生地,也被曾姓族人作為堂號。
 
 三省堂:來源於“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
 
 宗聖堂:是因曾子被尊稱為“宗聖”而來。
 
追遠堂:來自曾子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語。
 
 敦本堂:是以垂戒訓勉後人的禮教為堂號。
 
守約堂:是以垂戒訓勉後人的禮教為堂號。
 
 
六、桃園新屋鄉下埔村曾氏來自廣東陸豐縣,自武城繁衍而來
 
    。族譜編纂:台灣桃園永安村曾姓沿起及原籍界台籍歷代譜
 
    序不分卷曾門 1962年刊本一冊。
 
  
 
 【曾氏家規
 
    孝親悅心,尊師扶幼;世襲立嫡,承嗣立長。

    嫡宗不婚,子嗣敏聰;撫子繼嗣,同宗擇姪。

    招贅為嗣,宗聖脈混;淫邪亂倫,聖規則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