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宗聖公四十三派孫。
曾鞏是北宋散文家,嘉祐進士,曾奉召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為文平易暢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世後加封諡號文定。曾著文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所著有《元豐類稿》。
曾鞏小時候讀書既勤奮,記憶力又驚人。縣城之南,盱水側畔有“讀書岩”,相傳就是他攻讀的地方。十二歲時作《六論》,語言精煉,章法奇巧,氣勢雄偉,受到歐陽修的讚揚和重視。十六歲研究古人文章,如果發現超群拔萃的,便撰文與其作比較,細心揣摩。為了增長見識,青年時代的曾鞏多年在外遊歷,足跡遍及祖國的華中和東南部。
宋仁宗嘉佑二年(西元1057)曾鞏中進士後,歷任越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後來又較長時間擔任地方官,曾任越州通判,先後到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地任職。在此期間,曾鞏為地方上做了許多好事。他任越州通判時,碰上荒年,他諭示屬縣富戶,拿出餘糧,以比官價略高的價錢賣給貧民,又由政府出谷五萬石貸給農民作種子。在齊州時,為地方除去不少惡霸。在襄州時,親自調查審問案獄,開釋無辜良民一百餘人。由於曾鞏關心民間疾苦,所以深受人民愛戴。當他離開齊州時,老百姓堵住橋頭,關了城門,懇切挽留。
宋朝皇帝神宗對曾鞏很賞識,多次召見與他討論國家大計,特別讚揚他提出的“節用為理財之要”的方略。元豐四年,神宗又委任他為史館參撰,編篡五朝史綱。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為朝廷起草命令文告的官)。六年(西元1908)四月丙辰日,曾鞏六十五歲終於江陵府,次年葬于南豐源頭崇覺寺右。過了近二百年,到南宋理宗時,追諡文定,故後來又以文定公稱之。
曾鞏一生主要成就在於散文創作。他的散文平易簡樸,別具一格,文字語言謹嚴明潔;論事說理,平實透闢。如《寄歐陽舍人書》、《墨池記》、《救災議》、《越州趙公救災記》等篇,不但思想性較好,寫作技巧頗具特色,記事中論述事理,委婉而有情致;細密翔實而又條理井然。他的序文寫得特別多又好。姚鼎說:“目錄之序,子固獨優”。《戰國策目錄序》就是其代表作。歷代知名文人對曾鞏的文章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王安石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說:“醉翁(歐陽修)門下土,雜邏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稱道:“人之為言,必當如此”。
曾鞏的詩也寫得很好,特別是七言絕句,清新雅淡,不乏佳作,如“海浪如雲去都回,北風吹起數聲詩,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西樓》。“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南城》。
曾鞏另一個重要成就就是整理古籍,編校史書。《戰國策》、《新序》、《說苑》、《列女傳》、《陳書》、《李太白集》等,都經過他的校勘。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從他所作的《目錄序》中,我們可以看到曾鞏十分重視史學,治史嚴謹。《戰國策》、《說苑》兩書,若不是經過他的訪求採錄,也許早就散失了。
曾鞏還是一個藏書家,珍藏書籍二萬餘卷,僅收集古今篆刻《金石錄》就達五百卷。
曾鞏自己著作很多,《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外集》、《隆平集》、《雜職》、《宋朝政要策》等,傳行於世,膾炙人口。此外,還著有《衛道錄》、《大學稽中傳》、《禮經類編》、《詩經教考》、《範數觀通》、《洪範皇極注》、《邊情十五義》等,為後人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歷史遺產。
【百家講壇】曾鞏1:位卑未敢忘憂國
【百家講壇】曾鞏2:卓然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