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聖:曾參公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參,俗稱曾子,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生於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歲拜孔子為師。盡傳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先祖),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校)的主張。《大戴禮記》對其言行記載甚詳,相傳《大學》一書是他所著,後世尊為“宗聖”。殁于周孝王六年,(公元前435年),《辭海》為公元前436年。葬山東濟寧州嘉祥縣南40里南武山西元寨山之東麓,距武城舊居僅5里。歷朝賜封號章服禦贊祭文及世襲奏狀,配公羊氏,同夫葬。其墓原不知所在,明朝成化初年,山東守臣奏稱:“嘉祥縣南武山有個漁夫陷入一土穴,發現懸棺一具,棺旁立有石碑刻著‘曾參之墓'四字。”曾參墓始稱於世。明宏治十八年(1505年),經山東巡撫金洪奏請,在此修建享堂、石坊,並建墓林。現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內正中供奉著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左為複聖顏回,述聖孔伋(孔子孫,曾參學生);右為宗聖曾參,亞聖孟軻(孔伋的再傳弟子,因發楊孔學,從而建立了“思孟學派”)。相傳參公與孔、顏同結為異姓兄弟,故有“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之說。歷朝於孔、顏、曾、孟四聖均有皇封。
武城曾氏,以曾參開一派祖。曾參生三子:長子名元、次子名申、三子名華。從一代至五代為武城曾氏合家總系。
曾氏族譜第一派祖『曾參公』歷代謚封(見“杏壇聖蹟”):
唐高宗總章元年加贈‘太子少保’從祀廟庭。
唐睿宗太極元年加贈‘太子太保’。
唐玄宗開元八年配享孔子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郕伯’。
宋真宗大中祥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郕侯’。
宋徽宗政和元年改封‘武城侯’。
南宋度宗咸淳參年加封‘郕國公’升配享。
元文帝至順元年加贈‘宗聖公’。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稱“宗聖曾子”。
宗聖祖訓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省誠身,道傳一貫。
曾氏家規
孝親悅心,尊師扶幼;世襲立嫡,承嗣立長。
嫡宗不婚,子嗣敏聰;撫子繼嗣,同宗擇姪。
招贅為嗣,宗聖脈混;淫邪亂倫,聖規則罰。
【曾氏之歌】
【曾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