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放大
    點擊放大

原創歌曲:渡臺祖曾大舉公

 

   

 

渡臺祖曾大舉公
     客家家族專屬歌曲一 )

歌詞:西山十七世曾現鑫
歌譜:西山十八世曾經理
編曲:小官
混音:劉芳志
錄音:劉芳志
                                                                                                                 演唱羅茵茵     

 
清朝雍正拾壹年,東渡臺灣耕荒地;
 
來到新竹桃園廳,竹北二堡大溪湣。
 
姪叔帶弟和夫人,牽手同心建園地;
 
占立下傳乾坤建,建立公號曾永記。
 
 
 
地號曾永耕埔頂,公廳建在93番地;
 
傳到裔孫現發達,宗聖祖訓要記明。
 
時代進步重科技,個個打拼有志氣;
 
代代傳承揚祖德,萬古流芳曾史記!
 
 
  
 
 
 
 
 

原創客家歌曲介紹:渡臺祖曾大舉公  

歌詞為先父曾現鑫老師晚年口述族史,由長子所完成,曾現鑫老 

師自民國三十五年起服務於桃園縣新屋鄉新屋國小,對客家文化 

大力推廣不遺餘力,本歌曲創作源於曾現鑫老師臨終遺願『繁榮 

家族,一代比一代好!』歌譜由曾現鑫老師長子完成『曾大舉公 

數位族譜』製作後所創作,完成日期為2011年03月31日。
 
『曾大舉公數位族譜』網址:http://www.webeye.com.tw/
 
 
 
渡臺祖曾大舉公介紹
 
公元1727年(清朝雍正五年)福建總督高其倬上疏奏請朝廷而開放海禁
 
大舉公,祖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生於公元1719年(清朝康熙58年)
 
農曆11月14日,公元1733年(清朝雍正11年)與叔父曾純運公、曾純福
 
公,以及幼弟曾大毅公一起渡海來臺,初居大牛欄(今永興村)。叔
 
姪等人因見大牛欄地荒人稀,乃決心就地拓墾,並有若干成果。
 
時叔父曾純運公、曾純福公突染病過世,不久弟曾大毅公又被鄰
 
人毆斃,大舉公因而遷居大埔頂(今埔頂村),並在當地繼續拓展事
 
業。經過多年努力,拓荒鑿圳,終使大埔頂一帶成為良田。
 
 
 
《新屋鄉誌記載》桃園縣新屋鄉土地拓墾:下埔村曾氏來臺始祖
 
曾大舉公,元配吳氏,於公元1733年(清朝雍正11年)叔父曾純
 
運公、曾純福公,以及幼弟曾大毅公等5人,一起渡海來臺
 
新竹州桃園廳竹北二堡大溪湣,字大牛欄埔頂開墾創業。在
 
一份公元1769年(乾隆34年)的契約中,說明曾大舉公認墾業主吳象
 
的土地,這塊土地四至界址「崁眉」所指何處未明,但「紅瓦厝
 
」位於埔頂村,曾氏開墾範圍到達埔頂村,與現址「公廳」、
 
「宗聖祖塔」所在的下埔村,拓墾範圍頗為廣擴,開墾的貢獻,
 
可謂勞苦功高。
 
大舉公當時使用「曾永記」為號。下列為手抄業主吳象與曾大舉
 
公於公元1769年(清朝乾隆34年)契約:
 
【本宅有埔地一所,座落曾公埤下大車路上,茲佃人曾大舉前去
 
  自備工本,開埤圳墾耕,犁分一張,遞年收成栗石、蕃薯以及
 
  雜子,照一九五抽的。租稅風淨,一半運至本家倉口入倉交收
 
  ,一半運至竹城內完納公項,將來開成水田,按照每年納租入
 
  石。如是別創退佃下手,必同下手之人認佃誠實,不得妄退
 
  匪人,致生事端,自行出莊。今欲有憑,給墾批一紙為照。】
 
《再批明:此紅瓦厝埔頂么埤下之業,經請業主吳象踏明界地,
 
  東至消溝車路為界,西至崗尾崁眉為界,南至崁眉車路為界,
 
  北至崁眉直透為界,交付曾永記前去掌管無異,為照。 》
 
PS.當時通行做法:認墾者所需繳納15%的收穫,一半運往承墾家中存放,一半繳往竹塹城完納公項。
 
另外,大舉公也曾認墾郭振岳土地,其中埔地(九十三番地)一所,
 
址在埔頂庄,嗣後開闢成田,地號曾永,議將此業做為香祀。
 
 
 
曾氏開派祖曾參公
 
宗聖祖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省誠身,道傳一貫。』
 
曾氏家規     孝親悅心,尊師扶幼;世襲立嫡,承嗣立長。
嫡宗不婚,子嗣敏聰;撫子繼嗣,同宗擇姪。
招贅為嗣,宗聖脈混;淫邪亂倫,聖規則罰。
 
 
 
『曾氏族譜』記載,曾大舉公傳下派名昭穆:占立乾坤建現發達
 
             
 
曾大舉公之歌頌
《旁白》西山十一世祖曾大舉公,公元1733年,清雍正11年渡海來臺,初居桃園縣永興村
          大牛欄,後在埔頂開墾,下埔村建有祖堂和宗聖祖塔,供家族祭祀功用。
 
《旁白》大舉公公元1733年渡海來台,歷盡滄桑,胼手胝足,建立家園;
                  宏孔朝純大‧占立乾坤建‧現發達繁祥‧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世世代代勤儉傳家,發揚先祖曾大舉公西山“客家本色”。 
 
 
 
《歌頌》大舉公公廳忠恕堂。
 
        忠惟竭盡我能,修身齊家治國。
 
        恕乃宏揚人道,推己愛物法天。
 
        起自山東武城,一脈傳孝道。
 
        藩於瀛海文公,九派盡忠良。
 
 
        始姓太子巫,巫生孫鄫;萊蕪封侯、郕國封公,公侯繼世。 
 
        初居魯武城,城立學校;東廡有贒、西配有聖,聖贒傳家。
 
 
        孔門學聖懷三事,魯國封公顧兩朝。
 
        父子贒聲同學著,公孫相業兩朝榮。
 
        東作地利家聲遠,西城人和世澤長。
 
        大學十章能治國,孝經一冊可傳家。
 
 
        學聖家聲流島嶋,名贒世系溯南豐。 
 
        春露秋霜正蘊藻,流芳蘋蘩煥彩。
 
        左昭右穆喜宗支,蕃衍靈爽憑依。
 
 
        宗聖祖塔酧祖德。
 
        萬里山明朝北斗,千重水秀耀南星。
 
        彌高彌堅,長懷祖德。
 
        勿忘勿助,永繼宗風。 
 
 
        宗聖祖塔報宗功。
 
        宗德崇高如寶塔,聖恩浩蕩沐薰風。
 
        大孝傳家,詩書維美。
 
        舉東啟宇,鐘鼎長存。